每次假期回苏北,尤其到新四军一师师部驻地东台三仓一带,都有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感觉。仿佛能够深切感受到成长过程中的粟裕的军事智慧。
1939年5月,还在江南的陈毅就开始谋划向江北发展。陈毅带着后来的江苏省长、苏北人惠浴宇到泰州去建立统一战线,给李明扬送了30支三八式步枪,给李长江送了宝马和指挥刀。
二李很开心,陈毅三次到泰州,城里都贴满了“欢迎四将军光临指导”的标语。
1940年5月,在国民党围攻皖南新四军的形势已经明朗化的情况下,项英却还是拒绝了将新四军军部从皖南北移。
在江南苦苦等待的陈毅于是果断决定不等了。他和粟裕带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从溧阳渡江北进,到达扬州江都地区,开辟了江北指挥部。
陈毅、粟裕、钟期光带过江的是一纵叶飞,二纵王必成、刘培善,三纵陶勇、刘先胜。共约7000人马。
江北当时的势力组成是国民党江苏省长韩德勤,国民党地方派李明扬、李长江、陈太运,以及伪军和日本人。
现在江北一下子来了这么多新四军,就必然有人要被内卷掉了。
地方派是统战对象,不打。
日本人不是争地盘的对象,不打。
所以倒霉的是韩德勤。
在李明扬和李长江部队的对空鸣枪欢送下,新四军安然行军走过了二李防区,向东进入了黄桥地区。
二李是真的兴高采烈地欢送新四军离开自己地盘。之前在江都郭村他俩试图赶走初来乍到的新四军,被打得丢盔弃甲。但是新四军在打胜后主动退还了多占地盘,归还了缴获和战俘。
一手打一手拉。统一战线力量大啊!
新四军在江北的立足之战,黄桥决战开始了。
主角:新四军、韩德勤。
观众:地方派二李,伪军,日本人。
门票:免费。黄桥烧饼另外付钱。
这是一场现场直播的战役。
观众们派的人到防区边缘看着战况,离火线只隔了几里地观望战果,随时准备享受鹬蚌相争的快乐。
新四军守黄桥,韩德勤采用中路突破战术来攻。中路是两股是韩德勤的最强主力,89军李守维、独6旅翁达。
翁达这个旅号称梅兰芳旅。意思就是装备极其漂亮。全旅3000多人,清一色的中正式步枪,每个连还有9挺捷克式机枪。翁达本人是国民党中将。
开战时,黄桥镇六十多家烧饼店全部开足马力烤烧饼支援新四军。
粟裕的军事指挥有一个明显的成长轨迹。
1940年,正是粟裕他们风华正茂的年纪。一干将领都是20多、30来岁,连陈毅也是不到40岁。
抗战和解放战争初期指挥的兵力虽然少,与解放战争决战时期麾下几十万人马没有办法比拟。但很多后来巨大的战役的战法,都能够在这个时期中找到相应的案例。
比如苏中七战七捷是战场转运兵力的经典。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粟裕把三个纵队不断搬运,保持始终是五比一的绝对优势局部围攻,所以每战必胜。
这种根据战局变化随时在战场转运兵力的神妙微操在战略决战时期的豫东战役,以及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都有复制。
黄桥决战则是孟良崮战役的初期版本。
孟良崮战役是从敌人宽正面平推的围攻中,用五个纵队围了中央突出的最强的张灵甫74师。这种百万军中取敌上将首级的气势,甚至震惊了毛主席,更是打得国军李天霞战后上了军事法庭。
黄桥决战,粟裕选的正是中路进攻最突出的最强的翁达旅。
看中了梅兰芳!
粟裕留了陶勇三纵2000人守黄桥镇。
而且2000人的分配更绝,在黄桥西边和南边只派炊事班边做饭边看着,北门放了一个班。2000人马全部集中在东门防御。
粟裕派叶飞、王必成的两个纵队5000人去伏击翁达旅。位置选择在黄桥北门外7.5公里地的高桥地区。
这个7.5公里就体现出粟裕的细腻之处了。
如果两人之间的距离为1.5米,翁达全旅3000人的队形将是长达四五公里的一路长蛇阵。
这样黄桥这边在翁达旅距离2.5公里时观察到后,就可以通知埋伏的叶飞出击了。
一个都不能少,打就打歼灭战。
1940年10月4日,韩德勤开始攻城。89军李守维先攻,独6旅翁达在后。
陶勇在东门顶住了李守维。
叶飞在高桥分成4路切割长蛇阵,3个小时就吃掉了翁达旅。中正式和捷克式全部被新四军缴获。
那时候的国军将领还是有傲气的,中将翁达举枪自杀。
翁达覆灭,令攻城的李守维陷入疯狂。前面城没攻下,后路援军却被歼灭了。
李守维孤注一掷,猛攻东门,并且成功突破了陶勇的防守,杀进了黄桥镇。
这时候26岁的陶勇也杀红了眼,脱掉了上衣,举着马刀杀出了东门。跟着他打赤膊冲锋的还有32岁的纵队参谋长张震东。
这俩一开国中将,一开国少将啊!
恰同学少年啊!
陶勇组织机枪队封住了东门。然后,李守维的末日到来了。
一纵叶飞和二纵王必成从身后杀到。10月6日清晨,李守维落入河中淹死了。
3天时间,粟裕用3个纵队不到7000人,完全全歼了韩德勤的全部主力1.1万人。
但是新四军没有赶尽杀绝,没有了主力部队的韩德勤比死人韩德勤对新四军更有用。他还可以做他的省长,只是他将身不由己地听从于新四军。
做人留一线。这一招两年后粟裕又用在了日军身上。
10月10日,新四军与黄克诚率领的南下的八路军在盐城东台白驹会师。
11月7日,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到达南通海安。陈毅率苏北指挥部盛大欢迎,庆祝会师。
欢迎一个新的苏北时代。